超算不及,智算未达,国产璞钛超节点尽数化解

在算力领域,当前主流路线有两种:一是追求极致峰值算力与并行效率的高性能计算,二是面向通用需求、部署更为广泛的通用计算。两者各有优长,却也存在明显的局限——前者在通用性与生态兼容上不足,后者在极限性能与精度覆盖上存在短板。
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璞钛选择了一条“融合之道”。其国产256核 ARM v9超算架构与自主112G大显存GPU的技术路线,既可承接高性能计算的深度需求,又能覆盖AI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的多样化场景。通过软硬协同与全精度支持,璞钛有能力化解超算与智算之间长期并行不悖、难以贯通的矛盾,真正实现性能与通用性的统一。

在算力世界里,常见的力量主要分为两大类:

        第一类是高性能计算(HPC),它就像巅峰武林高手,擅长处理规模庞大、计算量巨大的任务,例如科研模拟、气象预测、药物研发等。它的特点是算力集中、性能极强,但门槛也相对较高。
        第二类是通用计算,更像遍布大街小巷的能工巧匠,应用范围极广,从日常办公到互联网服务、AI应用,都离不开它。虽然单个算力节点的威力可能不如高性能计算,但胜在灵活普及,能满足大多数日常需求。

图示
而在高性能计算的阵营里,有两位最具代表性的“高手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位是“超算”(超级计算机),它的强项是极限算力,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海量数据的处理。无论是气候模拟、天体演算,还是新药分子结构分析,都需要它的支持。它代表了人类在计算能力上的极致追求。
        另一位是“智算”(智能计算),它与人工智能的发展紧密相连。相比超算的“硬核算力”,智算更强调算力与算法的结合,特别适合深度学习、大模型训练等场景,正推动着AI技术快速演进。
图示

        超算,就像一位经验深厚、声望极高的学者。
        它以科学严谨著称,对计算的精度和可靠性要求极高。无论是气候预测、天体运行模拟,还是药物分子结构研究,都需要它提供极致的计算支持。
        而它的“德高望重”体现在,其不仅拥有庞大的算力规模,还被广泛应用于国家战略级科研任务。
图示

        智算,是近年来快速崛起的后起之秀。
        它的特点是善于学习和模仿,尤其适合人工智能、大模型训练等任务。与“超算”不同,智算并不追求极高的计算精度,而是以低精度、大规模并行见长,这让它能够在图像识别、自然语言处理、自动驾驶等场景中表现出色。
图示

        两位高手,一位立于“算力之巅”,一位行走在“算法之锋”。他们各自拥有独门绝技,长期并肩主导着高性能计算的舞台。
        然而,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,整个计算格局被彻底搅动。客户的需求不再单一,而是越来越复杂:既要高精度运算的可靠性,又要大规模并行计算的灵活性。
        在这场风云变幻中,超算与智算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。
不久前,一位“豪门”客户在江湖上贴出了一份招贤榜:“我既要训练AI大模型,也要跑科学仿真,既要速度飞快,又要精度无误。”
图示

这份榜文一出,江湖沸腾。智算看到后,却不敢轻易接下。
图示

        另一边,超算看到这份招贤榜时,也不禁皱起了眉头。它的强项在于高精度计算,能够保证结果的准确性。
        然而,一旦放到AI大模型的训练场景中,超算就显得笨重而昂贵。算是算得准,但成本太高、性价比偏低,难以支撑大规模应用。
        最终,它也只能选择放手。
图示

        放弃一次问题不大,但真正让人头疼的是——江湖上类似的「招贤榜」越来越多。
        如今的需求,不再只是单一的大模型训练,而是多模态大模型、AI for Science、物理AI、工业仿真AI……每一个都像是新的门派考验,既庞杂,又苛刻,几乎没有哪一方能单独应对。
图示

        遗憾的是,两位高手虽然各自名震江湖,却长期闭门修炼,守着本门的武功秘籍。他们之间鲜有交流,更谈不上联手比肩,去共同破解那些愈发复杂的难题。
        于是,一边是高精度却成本高企的超算,一边是高效率却难以满足严谨要求的智算,各自为战,始终难以给出两全的答案。
图示

然而,江湖大势浩荡,门户之见终究挡不住。算力的格局,正在酝酿一场前所未有的重构。
某日,两位高手在燕山之巅意外相逢,交锋未起,却心生共鸣。
图示

超智合流:从相逢到共行的难关
超智融合,并不是把“超算+智算”简单拼在一起。它更像是一场自底向上的系统级改造,需要从最基础的芯片、计算架构,到存储与网络,再到调度、运维,直至平台与应用层,形成全链路的贯通。这是一种深度的“全方位融合”:

  1. 数据层面的打通 —— 不同来源、不同精度的数据能够统一处理;
  2. 算法层面的融合 —— 科学计算与智能学习彼此协同;
  3. 业务场景的结合 —— 同时满足科研和产业的多样需求;
  4. 基础设施的整合 —— 硬件、软件与网络资源协同高效运转。

超智融合的核心,不在“拼接”,而在“重构”。 而这条融合之路,总计要翻越六道险关。
图示

第一险|算力割裂,难兼全精度

        第一道险关便是精度与架构的矛盾。现在的客户,不再满足于一堆割裂的算力系统,而是希望有 一套融合算力平台就能应对所有需求。其中的核心需求点包括:

  1. 科学计算 讲究严谨,需要 FP64 高精度;
  2. AI训练 更注重效率,常用 FP32 或 BF16;
  3. AI推理 则极度追求性价比,甚至用 INT8/INT4 超低精度来压缩和加速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问题是,这些不同精度和架构往往分属不同系统,互不兼容。如何在同一个平台上兼顾高精度与低精度,就是融合算力面临的第一重挑战
图示

不同精度,对处理器的要求完全不同。CPU、GPU都难以做到“一芯通吃”,想兼顾所有需求几乎不可能。而要实现真正的融合,必须做到两点:

  1. 硬件层面 —— 让不同架构的处理器(CPU、GPU、甚至更专用的加速器)能够高效协同。
  2. 软件层面 —— 打通从高精度到低精度的全链路调度,让系统能根据应用场景自由切换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就意味着,融合算力并不是把几种芯片简单堆在一起,而是要在硬件协同与软件系统上同步突破。而这也是超智融合必须面对的第一道险关。
图示

第二险|强弱不均,整体受限

        要让融合系统真正发挥威力,前提是几大核心硬件要能高度配合。但现实中,它们却各走各的路,节奏不一:

  1. 计算端:GPU疾驰如风,而CPU依旧缓慢修炼;
  2. 存储端:缓存速度如闪电,NVMe、HDD则慢得像蜗牛;
  3. 通信端:专用总线、PCIe、IB、RoCE各怀心思,难以合拍。         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,强者拉不动弱者,速度快的要等待慢的,整体性能被拖累,系统始终难以保持平衡。
    图示

第三险|软件壁垒林立,难以协同

当前算力领域的软件生态呈现割据状态,各自为阵,缺乏统一标准。
图示

第四险|算法迭代频繁,难以统一

过去并行计算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张量并行和数据并行两类。
图示

而如今,随着大模型训练规模和复杂度的不断提升,新的并行方式不断出现,流水线并行、专家并行等逐渐成为主流选择。
图示

这些方法不仅提升了算力利用率,也对分布式算法的契合度提出了更高要求,只有实现高度匹配,才能保证训练过程高效稳定。

第五险丨功耗攀升,能源难支

        在AI训练进入大规模集群时代后,算力消耗已呈指数式上升。过去只需数百千瓦的能耗,如今动辄以兆瓦计,未来甚至可能突破到吉瓦级别。这不仅考验硬件的能效比,也对电力基础设施提出了极高要求。能耗压力,已成为算力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。
图示

第六险丨架构不稳,算力难持久

在大模型训练中,任务往往需要持续数月才能完成。若系统中途宕机,Checkpoint无法成功保存,之前的计算成果就可能全部报废。由此可见,系统的稳定性已经成为能否突破算力困境的关键因素。
图示

至此,六道险关横亘眼前,超算与智算始终未能跨越。


        此时,超算与智算两位高手想到了一位早已声名暗起的宗师。此人一向低调,但实力不容小觑。早年便打通超算与智算两脉内功,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。无论是在科研、工业还是气象等复杂场景中,他都能稳稳应对,曾凭一己之力突破层层险关,闯出一条融合之路。
图示

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宗师,正是璞钛科技的超节点解决方案。
图示

以此为根基,璞钛科技逐步构建起行业领先的超智融合算力平台。
图示

璞钛超节点纵向打通算力全栈四大层级:即资源层、平台层、服务层和应用层。
图示

具体来看,璞钛超节点如何解六困、破六难?

一破丨异构归一,主流架构全精度统御
璞钛选择的并非小众路径,而是紧随主流方向,坚定走上 国产256核 ARM v9和自主112G大显存GPU的技术路线。这一架构既能顺畅兼容全球主流的 AI 与 HPC 软件生态,又可无缝承接国产化演进趋势。
在精度层面,一套系统即可覆盖双精度、单精度、半精度、整型以及混合精度的全谱需求,真正实现从科学计算到人工智能的全面支撑。

图示

二破|硬件失衡难题,存算传深度协同
为了打破硬件割裂的瓶颈,璞钛着力修炼协同“内功”,让计算、存储、通信三大核心环节同频共振、紧密衔接。

图示

最终实现真正的一体化协同——“硬件各异,却能同心发力”。在这种架构下,数据I/O效率最高可提升约20倍,GPU整体算力利用率也能提高30%–40%。
图示

三破|补齐软件短板,全栈适配大模型
璞钛以“算法—硬件协同”为核心心法,自研并打通完整的软件栈。从最底层的设备驱动、运行时、编译器,到中层的数学库、通信库、算子库,再到上层的编程接口与工具链,层层铺开,环环相扣。
这样的全栈布局,不仅覆盖主流大模型的训练与推理场景,也能兼顾传统HPC应用,实现“一套软件体系,兼修多门武功”。

<img src=”27.gif “图示”)
更关键的是,璞钛并非独行,而是联合多家行业领先的AI“门派”,深度打通主流大模型的适配链路。从算法到算力,软硬贯通,协同优化,实现“一套体系,多门兼修”,最终做到了——全栈完备,算法无碍,算力随心。
图示

四破|并行之阵,调度融合驭大模型
面对庞大集群的资源调度与复杂的运维管理,璞钛并未单打独斗,而是携手行业一流伙伴,共同修炼“调度大模型”之术。此法将传统依赖经验与直觉的调度模式彻底革新,让算力分配与任务编排不再“拍脑袋”,而是基于数据与智能模型进行科学推演。

图示

五破|电力能耗之限,液冷神功,节能术深
璞钛超节点修得璞钛独门“功耗轻功”,外修液冷玄法,内练能源动态优化之术,实现高密部署、精准控电,能耗削减高达30%,PUE低至1.04

图示

六破|稳定之痛,全生命周期服务
璞钛修炼的,不仅是算力“硬功夫”,更是服务“护体真气”。从安装调试,到实时监测与智能运维;从故障闭环处理,到可视化运维平台;再到系统瓶颈分析与能耗优化,皆有完备功法。

图示

如今,璞钛为用户奉上一套可定制、一站式、全程相伴的顶级专业服务,让超智融合平台不仅强于性能,更胜在长久稳定。
图示

技术支持以及整机定制化请联系 199517B51qq
软银信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2025 (https://www.runningit.cn)